甲辰中元节,您该如何祭祖?发表时间:2024-08-13 14:44 中元节,又称鬼节、七月半,或亡人节,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。这一天,人们通过祭祖和感恩的方式,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孝敬和思念。中元节具有儒、释、道三家的历史渊源,是我国孝文化的重要体现。 2024年为甲辰龙年,根据易经学术的三元九运,这一年是八运土运转为离火九运的**年。在这一年中,年无二春、三龙聚首,运临辰方(东南巽卦,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太岁之方),三煞方在巳、午、未(南及西南,离卦及西南之方),病符在东南巽卦之上,口舌在正南离卦之方。而七月中元进入壬申之月立秋之后,处暑之前,末伏期间。末伏是三伏中的最后一伏,俗称秋老虎。末伏早晚较凉快,白天阳光依然剧烈,是一年中典型的阴与阳分界最为清晰的时段。 今年为甲辰龙年,甲为震或雷,辰为巽及风或风暴,七月为壬水生木偏印、枭神出现,因此今年震动、天灾之事较多,本月中更应防止枭神出现,导致思维想法较多而生变。中元节除了是重要的祭祖、祭神及诸恶的重要节日,更是一年中运用天地自然改变自己阴阳平衡的重要时节。结合甲辰离火及诸卦的显象,作为长期致力于阴阳五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机构--元翔国学研究院,针对今年中元节祭祖时间及注意事项,为广大善信作出如下建议: 1. 忌披头散发睡觉:鬼月时,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,如果披头散发,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,硬要叫你起来聊天。 2. 生理期的禁忌: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,诸如动工、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,以免触犯神灵,导致不幸,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。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,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,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,所以还是要多谨慎。 3. 忌说鬼字:中元普渡这一天,鬼几乎倾巢而出,无所不在,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。 4、忌半夜庆生: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,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,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。 5、忌乱拍他人肩头: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,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,聚在两肩及头顶上,会让鬼不敢近身。因此,在鬼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,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,让鬼找他的麻烦? 6、忌捕捉蜻蜓及螽斯: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的化身,胡乱捕捉它们,小心引鬼上门。 7、拜门口:七月十五,「鬼门」一开,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魂野鬼,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,四出抢食供品。因此,在中元节下午,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,称之为(拜门口)。由于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,祈求别入他们屋侵扰家人,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。 8、忌半夜晾衣服: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在上面,不容易脱身,在鬼四处出没的鬼月里,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,它不找你麻烦找谁? 9、忌乱踩冥纸:冥纸是献给鬼的祭品,在焚烧时,鬼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,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,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,鬼们生气之余,自然会对你不利。 10、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: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,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,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。 11、忌床头挂风铃: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,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”入侵的时刻。 12、忌吹口哨:晚上吹口哨,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13、忌榕树放在家门口: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,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,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。 14、忌夜游: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,否则只会自找麻烦。 15、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: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,金纸是烧给神的,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。 中元节祭祀时间:祭拜亡魂,于下午14点以后,15点到17点为**(农历七月十五当天)。家里若有祖先牌位,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。 祭拜地点:亡魂祭拜于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。祭拜祖先于祖先牌位前祭拜**。 中元节祭祀讲究:除脸盆以外,其余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。1、脸盆一个,装八分满水。及毛巾、香皂等,供于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使用。煮熟的饭、面或糕饼,共六人份;煮熟的鸡、猪、鱼等,也可使用罐头代替;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;新鲜的水果和煮好的蔬菜,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元节祭祀时所需的食物。而关于上坟的时间,**是当天进行,不宜提前或推迟。因为如果提前烧纸、上香、上坟,亲人的亡魂还未返回阳间,就无法收到我们的心意。 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上坟、烧香、烧纸,以纪念我们先祖的亡魂。这是一个充满敬意和缅怀的日子,也是阴曹地府放出全部鬼魂,让他们重返阳间与亲人团聚的日子。因此,民间普遍会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,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 中元节是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文化的传承,也是人们情感的载体。孝道文化一直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,即使在今天,它依然经久不衰。重视中元节,提倡传统孝道,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是有益的。 因此,在中元节这一天,我们要跳脱出鬼魂的角度,用一颗孝道的心去对待这个节日,以此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孝道文化。 |